滦州市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据境内东灰山、岩山旧石器遗址的发现,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属中原文化与红山文化混合文化地带。
滦州在殷商时期属黄洛城旧址,是孤竹国所在地。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幼子,也就是后来谥号为伯夷、叔齐的两个兄弟,被孔子和孟子尊为圣贤,夷齐让国的佳话被千秋传颂。
滦州文化深受滦河之子伯夷、叔齐他们最为原始的儒家思想浸润达两千多年之久。到了辽朝,契丹族领袖耶律阿保机称帝,立国号契丹。后契丹南下攻克平州,同年分平州地置滦州永安军,滦州得名于滦河,自此滦州始建。
滦州市历史悠久,其历史沿革如下:
商、周时期:为孤竹国地。春秋战国时期:分别为山戎地、燕国地。
秦代:为辽西郡地。
西汉:置海阳、新安平、夕阳、昌城4个县,分属辽西、右北平郡。东汉:废新安平、夕阳、昌城县,仍属右北平郡。
三国、魏晋时代:为辽西郡地。南北朝初期:为海阳县地。 隋朝:为卢龙县地,属北平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为平州治下的临渝地。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为卢龙治下的临渝地。
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改名石城县。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属平州治下的马城县地,属平州。
宋代:为契丹地。
辽契丹天赞二年(公元923年)春,分平州地置滦州永安军,隶属平州节度使,滦州之名始此。契丹会同十年(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辽世宗将义丰(今安国)虏民置滦州,并单设一县,仍名义丰。此时滦州下辖义丰、马城、石城三县地。
宋宣和五年至六年(公元1123~公元1124年)滦州归宋,下辖安城、临关二县。
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滦州属南京道中都路,下辖义丰、石城、马城、乐亭四县及榛子镇、新桥镇。
崇庆二年(公元1213年)滦州属蒙古。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滦州属蒙古兴平府。
元代:属中书省永平路,下辖义丰、马城二县,后将马城并入乐亭,石城并入义丰,从此滦州下辖义丰、乐亭二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义丰县入滦州,属永平府,下辖乐亭县。
清代:沿袭明制,滦州属直隶省永平府。顺治帝入关后至雍正末年(公元1644年~公元1735年),滦州下辖乐亭、丰润、玉田等县,此后不再辖县。
民国元年(1912年),滦州仍属直隶省永平府。民国二年(1913年)裁撤府州,滦州改称滦县。民国三年(1914年)省下设道,滦县属津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后取消道制(1930年),滦县直辖于河北省。
1948年11月29日,滦县县城解放。1958年11月29日,撤销滦县建制改为唐山市滦州区。1960年4月2日,唐山专区撤销,滦州区划归唐山市。2018年7月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撤销滦县,设立县级滦州市,滦州市由河北省直辖,唐山市代管。
如今的滦州市,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它既保留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积极融入现代发展的浪潮。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古朴的历史建筑相得益彰。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和物资的流通。在经济发展方面,滦州市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种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如滦州皮影、评剧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其独特魅力。
在生态环境方面,滦州市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公园绿地增多,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展望未来,滦州市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石,不断开拓创新,朝着更加繁荣、和谐、美好的方向迈进,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附:滦州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1.滦州皮影








:滦州皮影,这一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古老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滦州皮影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滦州人黄素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巧妙的改进,使其日臻完善和成熟。到了清初,因其随清军驻防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其制作工艺十分独特,影人通常由驴皮精心制作而成,经过多道工序的雕琢,赋予了影人栩栩如生的形态。在演出时,一幅大幅的素纸幕成为了展示的舞台,影人身后则设有灯光,将影人的轮廓清晰地投射在纸幕之上。而演者则立于幕后,手持影人在纸幕上灵动地舞动,他们以精湛的技艺赋予影人鲜活的生命力。
在表演过程中,唱词与音乐的配合更是相得益彰。其剧目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神话传奇等诸多方面,每一个剧目都饱含着深刻的寓意和情感。唱腔更是别具特色,它综合了高腔、京剧以及滦州一带的曲艺特点,经过巧妙融合与变化,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这种独特的唱腔对于评剧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戏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滦州皮影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涵、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之无愧地被誉为“掌上逸出的乾坤”。它不仅是滦州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更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时光的长河中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持续不断地向世人展示着其迷人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价值。
2.滦州古城



:滦州古城,宛如一颗闪耀在北方大地的璀璨明珠。
它是一座完美融合了文化、旅游、商业、会务、居住、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北方人文古城。作为一处拥有着绵延千年历史的国家级 4A 景区,它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浓厚的历史气息。
当你踏入滦州古城,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威严庄重的古城门,它犹如忠诚的卫士,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走进古城内,杨三姐告状的老县衙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里曾是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发生的地方,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杨三姐为正义而呐喊的声音,让人对她的勇敢和坚韧心生敬意。钟鼓楼矗立在古城中,那雄浑的钟声和鼓声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荣耀。古戏台则承载着无数的表演与欢乐,曾经多少精彩的戏曲在这里轮番上演,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与感动。紫金塔高耸入云,其巍峨的身姿成为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阳光下闪耀着神秘的光芒。而文姬楼则蕴含着一段凄美的故事,让人们对蔡文姬的命运感慨万千。
古城内的每一处历史古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这些古迹不仅展现了滦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漫步在古城的街道上,感受着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体验着那份独特的宁静与惬意。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文化与生活共融,为每一位来访者带来了难忘的体验和无尽的回味。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都能在滦州古城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与感动。
3.杨三姐告状的故事:《杨三姐告状的故事》
在滦州这片土地上,流传着一个令人动容且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杨三姐告状。
故事发生在百年之前。杨三姐的姐姐无故惨死,而杨家却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面对姐姐的冤屈和强权的压迫,杨三姐没有丝毫畏惧退缩。她心中怀着对姐姐的深情和对正义的坚定信念,毅然踏上了漫漫告状之路。
一路上,她遭遇了无数的阻碍和困难。有权贵的施压,有他人的质疑和劝阻,但杨三姐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决心。她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机智,与各种势力周旋。她不惧那些有权有势之人的威胁恐吓,以弱小之躯勇敢地挑战不公与邪恶。她四处奔波,收集证据,不断地向各级官府申诉,只为了能为姐姐讨回公道。
她的故事充满了坚韧、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她的行为不仅是为了亲情,更是为了维护正义的尊严。
如今,滦州古城将杨三姐告状这个故事改编成了情景剧。



在舞台上,演员们生动地演绎着杨三姐告状的每一个情节。那逼真的场景、精彩的表演,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游客们被深深吸引,他们在观看着情景剧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杨三姐的勇敢和坚定,也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每一场演出都能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和由衷的赞叹,杨三姐告状的故事也通过这种方式,在滦州古城中继续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传奇。
此外,滦州市还有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如评剧、剪纸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滦州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