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周的时候,宋国有一个农民,他的斧头不见了。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走了他的斧头。从那以后,他看邻居家的儿子走路的样子,觉得他像是偷斧头的人;他观察邻居家的儿子的眼神,也觉得他像是偷斧头的人;他听邻居家的儿子说话的声音,也觉得他像是偷斧头的人。总之,他越看邻居家的儿子越觉得他像是偷斧头的人。

不久后,这个农民在山沟里找到了他丢失的斧头。他再看到邻居家的儿子,发现他的动作、神情都不再像是偷斧头的人了。
这个故事源自《列子·说符》。后来形成的成语是“疑邻窃斧”。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因为先入为主的偏见而怀疑别人做了某种坏事,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别人做了坏事。这个成语也用来形容一个人多疑、猜忌,容易以偏概全地做出判断。

今天和家人在聊天的时候,谈到了沟通漏斗。我以前写文章提到过这点。
了解沟通漏斗模型后,我知道沟通为啥那么难了|互动(0524)
沟通漏斗是在彼此有一致的沟通意愿,朝着共同的沟通大方向的基础上,双向奔赴。尚且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如果沟通方向有偏差,一开始就是鸡同鸭讲,始终怀着面向对方先入为主的偏见。即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也会出现“疑邻窃斧”的悲剧。

以前在职场上,曾经看到过某些“疑邻窃斧”的荒诞剧,一位老领导面对其下属,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一直到对方离开公司之后许久,在其他公司如鱼得水。这才发现,当年许多的印象。只是出自自己的主观臆想。
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秋日的私语(0928)
这几年,我一直在努力寻找和规避认知的偏差。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免被自己的认知局限所左右。有空的时候,我也会尽可能归纳和总结常见的认知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