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孔子的理想和思想主张是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3 10:06:09    

孔子的理想就是,在圣王的统治之下,建立一个尊卑有序的仁爱社会。这个理想是以“仁”和“礼”为根基的。

你可能会说,“仁”是违背人本主义的,孔子主张杀身成仁,他把道德凌驾于生命之上,应该否定;你还可能会说,孔子杀少正卯和朱熹杀18位农民领袖时,他们这些儒学大师做到“仁者爱人”了吗?历史上你有见过几位仁义之君?你甚至还会说,“仁”太虚伪了,只要求做到的义务却没有给予丝毫的权利。这些说的都没错,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说,“仁”成就了孔子的伟大。如果抛开时代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你会发现孔子的“仁爱”是悲天悯人的。当一个人、团体、阶层、阶级或者国家为了自己谋利益时,如果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什么和谐社会,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那都不在话下。所以你说的那些其实是时代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所赋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不足早已不复存在。

对于“礼”,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他强调的是一种社会秩序。臣民必须尊君,不能以下犯上。“君”最好是圣王,如果不是圣王,作为臣必须“正君”。当然,孔子也说,“以道侍君,不可则止。”这里孔子没有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的命令。孔子的思想是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对于人民,孔子要求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要取信于民,并且实行富民措施,富民后然后教民。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春秋末期,一个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年代,大家都想当“主”,要当主必须集权,必须富国强兵,而孔子的思想刚好跟他们相反。孔子周游列国时有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也就好理解了。

孔子难以施展“平天下”的报复,转而办私学,著书立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无疑是明智的,“至圣先师”这个评价或许不为过吧。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小旋风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