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镜子,发现它浑身上下银光闪闪。那么,它的背面到底是镀了什么呢?有人说是水银,也有人说是银。到底是什么呢?
早以前的镜子,是先往玻璃上紧紧地贴一张锡箔,然后倒上水银,因为水银能够溶解锡,变成一种黏稠的银白色液体——“锡汞齐”。锡汞齐紧紧地粘在玻璃上,成为一面镜子。
但是,做这种镜子很费事,要花一个月的功夫。而且,水银有毒,镜面也不太亮。
现在的镜子,大多是在玻璃上镀一层极薄的银层。这层银,是利用一个特殊而有趣的化学反应——“银镜反应”镀上去的。在实验室里,银镜反应这样完成:取一只洁净的试管,加入2毫升2%的硝酸银溶液,慢慢滴入5%的氨水,一直滴到那些最初生成的白色沉淀恰好完全溶解为止,然后加入2毫升10%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均匀,把试管浸在60~80度的水中加热。片刻,管壁上就出现一层亮闪闪的银层——银镜制成了!
原来,葡萄糖能把硝酸银里的银还原变成金属银,沉淀在玻璃壁上。除了用葡萄糖外,工厂里还常常用甲醛(福尔马林)、氯化亚锡等来还原银。为了使镜子耐用,再刷一层红色的保护漆。这样,银层就不易剥落了。
现在用的镜子,几乎都是镀银的。镀水银的镜子,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近来,还出现了另一种新型的镜子——“铝镜”,是在玻璃后面“镀”上一层极薄的铝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