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很难以一言蔽之。不过我们要明白,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艺术精神也是属于意识领域的。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与封建帝制,决定了中国文化的面貌,而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艺术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即“气韵”、“形神”、“物我”的统一。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独特个性和创作主张的体现,我们观赏一部作品,能体会到艺术家秉持的原则是什么,其艺术主张是什么。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他是扎根于中国哲学中的。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在中国形成了以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三大派系,中国艺术精神便出于其中。

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思想对艺术的渗透,在中国任何艺术门类中都能见到,尤其是在中国特有的艺术,如书法、戏曲等更为明显。书法的点画、结体、飞白、章法往往可以表现艺术家的气质、品格,我们也乐于去看那些“字如其人”的作品。这便是受儒家美学影响,岳飞、文天祥的书法水准不见得比蔡京、王铎高,但观者仍然更乐于欣赏前者的作品。

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两者既对立又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主干。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隐居避世本不相容,但在艺术家头脑中实现了融合。
东晋诗人陶渊明被宗白华视为“外道内儒”的艺术家,他既有“不为五斗米折腰”和忧国忧民的儒家知识分子气节,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隐居避世的道家洒脱。唐代诗人杜甫、北宋贤臣范仲淹、南宋儒将岳飞、名相文天祥,明代“完人”王阳明、南明斗士黄道周,受儒家美学影响较大。儒家美学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有密切关系。

儒家美学重道德、伦理色彩比较浓厚,忧国忧民、正己正人。杜甫的“三吏”、“三别”,被后世称为“诗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至今能感到拳拳爱国爱民之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如此。

东晋诗人谢灵运、唐代诗人李白、宋代苏轼,元代黄公望、倪瓒等人受道家美学影响较大。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性的绝对自由与抒发,不为物质利益所动,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五色令人目盲”等主张,理想人格应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作品中应体现阴阳调和、生生之美。谢灵运、李白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老庄道家的意味,倪瓒等人的画也多隐逸题材。

佛家美学本土化后形成禅宗美学。兴盛于初唐时期的弘忍,弘忍死后分为以惠能为首的南宗和以神秀为首的北宗。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一切法皆从心生”,更加彻底的主张“遁世”,即避而不入。“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显现的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的。王维的艺术作品大多是田园诗、山水画,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如《酬张少府》中一句“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充满禅意。
